2010 年,iPhone 4 作为第一款登陆中国的苹果手机,在北京、上海以及中国联通的各大门店开始销售时,便凭借 4999 元的售价和颠覆式的形态,成为了身份的象征。
直到今天,能够第一时间购入最新款的 iPhone,仍旧被很多人视为值得发 N 条朋友圈的大事,其待遇甚至超过了第一网红X茶。以至于在部分「果黑」眼中,iPhone 由于高价格、高曝光和高炫耀值形成的「装X属性」的刻板印象,成为了他们最为鄙夷的一部分。
2011 年小米手机初代发布后,国内智能手机厂商迅速崛起,用「性价比」的打法,在七年之内改变了整个智能手机的格局。然而,仍然不得不承认的是,时至今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用当年 iPhone 4 的 4999 售价买一台手机用,仍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。
但是,以苹果为代表的手机厂商们,并不这么认为。目前苹果官网的在售机型中,4999 的预算只能勉强买到去年的 iPhone 8,还得额外加一百块。
而安卓阵营里,「性价比」也逐渐被抛弃,华为、OV 两家的旗舰售价均触及甚至突破了 5000 元大关,「顶级配置只要 1999」的年代早已不复存在。虽然小米、魅族以及华为旗下的荣耀,仍然推出了性价比十足的产品,但不可否认的是,整个智能手机市场仍然在持续涨价。
当 iPhone 卖到了一万三的今天,回过头看,其实各大厂商无不是想方设法,找到属于自己的涨价逻辑。
iPhone 发布会后,一张历代 iPhone 的定价图广为流传,今年金色的 iPhone XS Max 512G 几乎就是一块金砖,刺激着人们对手机价格的感慨。但是,隔壁的安卓阵营在涨价这件事上,也有着自己的如意算盘。
目前安卓厂商的主要玩家仅剩五位,分别是华为、小米、OV 和三星。这几家为了提高价格,用上了不同的策略。
拼品牌的华为
在国内,华为的销量一骑绝尘;在全球,华为一枝菊花压海棠,第二季度打败了苹果稳居第二。再看看华为 40.9% 的同比增长率,对比三星负增长 10.4%,余大嘴吹出的未来看来还真不是梦。
如果将华为过去几年销量上的迅猛攻势,归结为一个核心原因的话,小新认为是「品牌」。
华为做通信业务起家,家大业大,早早就打出了「不只是世界五百强」的口号。涉足手机业务后,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虽说与苹果高通还有点差距,但也能称得上是「掌握核心科技」,在对抗苹果三星这些国际大牌时,民族自强的大旗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华为的肩膀上。
而华为在品牌上下的心思,也着实比其他国产品牌要多。最为成功的一项策略,便是「品牌联合」。
「品牌联合」讲求的是用其他品牌的品牌资产,影响消费者对自有品牌及产品的态度,但前提是,一定要选得对。华为的通信业务在全球尤其是欧洲大放异彩,令其品牌染上了一层「国际化、高科技」的固有印象。因此,华为在寻找联合品牌时,如何能够加深这一印象是关键。
华为选择的两家,一是莱卡二是保时捷设计,前者是成立百年的德国相机先驱,后者是与保时捷汽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高端设计工作室,两次成功的品牌联合顺利将华为全球化的品牌形象树立了起来,成为了民族的骄傲。
品牌价值影响的不仅是销量,还有旗舰产品的定价。华为 P 系列顶配破了五千,Mate 系列联合保时捷去年就达到了万元级别,在路上的 Mate 20,想来价格也不会让人失望。
目前,华为堪称国产品牌中,在高端旗舰机型表现最佳的厂商,也是三星被逼退中国市场之后的最佳替代者。不过,今年 OV 两家在高端市场上的表现,似乎能给华为一个惊喜。
用营销「升维打击」的 OV
与「降维打击」相反,OV 凭借强大的营销攻势,把中端配置卖到竞争对手高端的价格,且在销量上仍然可以战胜对方,这种神操作,称之为「升维打击」。
最近两年的小米发布会,动辄便用旗下售价 1699 的机型,吊打 OV 两家售价 3000 左右的 R 系列和 X 系列,但真要比销量,OV 可丝毫不落下风。在小米尚未触底反弹之前,甚至再早一些华为还没联合莱卡那会,OV 才是国产厂商中妥妥的双巨头。
成功的「升维打击」,让 OV 两家旗舰机出手之时,在定价上丝毫没有负担。Find X 定价 4999 起,搭配超级快充的机型 5999 起,OPPO顺便还学了一把华为保时捷,整出来一个兰博基尼版定价 9999,价格上探的节奏丝毫不拖泥带水。vivo NEX 系列虽说在 Find X 的光芒下略显暗淡,但仍然让 vivo 的产品线探到了 4000--5000 价位。
与 OV 「升维打击」截然相反的,便是小米了。从最初的 1999,到 Mix 初代的 3299,再到如今小米 2699,小米的定价可谓一直称得上良心。但是,虽然小米价格最低,并守住了性价比的初心,但换个角度看,它只不过用了一种新的涨价方式而已。
变相涨价的小米
在「性价比」这条路上,小米走得最坚定,小米 Mix 系列维持在 3299 已足够说明问题。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,小米在涨价上就不如友商那么激进。
小米上市,雷军强调最多的一句话就是,小米是互联网公司。换句话说,小米硬件没有赚到的钱,要用软件来赚。
这对用户的直接影响就是系统内置广告。最近的头条是,小米的广告打到了设置页面,让国外不习惯这种操作的用户直接抓狂了
去年年底,小米为 MIUI推出的一个会员服务,也让小米用户哭笑不得。尽管从服务上看,小米提供了视频、音乐、电子书等多种内容消费,但是去广告业务同样被绑定在这一服务中。这不,你买手机省下来的钱,转头还得充卡买会员,转头来貌似也没便宜多少。
用简单的一句话说,小米的铁人三项,就是硬件省下来的钱,用软件赚回来。但是,或许用户愿意多花点钱,换一个纯净一点的系统体验呢?
涨价全靠屏幕的三星
最近两代的三星产品,学着苹果走起了「挤牙膏」的路线。硬件没升级,软件也没什么创新,转了一圈,好像就价格贵了一些。Note 9 售价 6999--8999,颇有点「不能涨硬涨」的架势。
不过,三星目前的曲面屏,以及传闻中即将到来的折叠屏,是三星涨价的源动力。明年能不能跟上苹果一万三的步伐,就看三星的屏幕能不能叠起来了。
华为 OV 加三星,安卓阵营的五大巨头,用各种方式,实现自己涨价的目的。转眼看向苹果阵营,苹果涨价的逻辑,已经显示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